2025年,我局嚴格遵照縣政府辦《關于做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對人大代表高度負責的態度,著力提升辦理質效,積極探索工作新思路,切實回應民生關切。本年度共主辦人大代表建議4件、協辦人大代表議案1件,具體工作開展如下:
一、強化組織領導,壓實辦理責任體系
成立由局黨委委員李城牽頭的專項工作小組,局辦公室全程督辦,將辦理任務細化分解至各職能科室及下屬單位,明確責任主體與完成時限,實現每件提案辦理全流程閉環管理。
二、規范辦理流程,提升建議落實質量
進一步規范交辦、協調、督辦、回復、總結等主要環節流程,形成上下銜接、左右聯通的工作閉環機制。認真分類研究、積極恰當處理,認真聽取、研究、吸納委員提出的意見建議,推動人大建議轉化為促發展、惠民生、暖民心的政策舉措,實現提案辦理從“答復滿意”向“結果滿意”轉變。
三、聚焦成果轉化,彰顯辦理工作實效
緊扣部門主責主業,推動提案辦理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系統梳理提案反映的共性問題與合理化建議,將其轉化為改進工作的具體舉措,實現“辦理一案、改進一片、惠及一方”的良性循環,以扎實的工作成效推動提案辦理工作提質增效。
答復意見經分管領導審查修改完善,報主要領導審核簽發后,決定予以行文,按規定程序回復各位委員及有關部門。
附件:1.對縣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21號建議的答復
2.對縣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97號建議的答復
3.對縣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98號建議的答復
4.對縣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100號建議的答復
泗陽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2025年7月30日
附件1
對縣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21號建議的答復
邵敏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農文旅融合助推泗陽農業產業發展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您的建議立足農文旅融合發展,緊扣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主題,現結合當前工作推進情況,重點推進以下工作:
(一)科學編制規劃,合理開發特色資源
充分考慮各鄉鎮當下與未來鄉村旅游發展需要,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結合國家級、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評價標準、全縣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等各個方面因素,高水平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在開展鄉村旅游工作的基礎上科學布局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加大對鄉村文化遺產和特色風貌保護力度,盡可能多地保留鄉村原有地貌和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好鄉村自然風光和田園景觀,加快補齊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
(二)強化造血功能,提供充足要素保障
全面抓好項目服務工作,強化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統籌建立要素保障機制。積極爭取并利用好中央財政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專項資金,支持鄉村旅游發展。鼓勵金融機構推出“景區收益權貸”“惠農e貸”“民宿貸”等適合鄉村旅游的特色貸款產品,拓展投融資渠道,切實解決鄉村旅游發展資金不足問題。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各級政府在鄉村地區用地保障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在前列的意見》(蘇政發〔2020〕19號)要求各地政府強化用地保障,鄉級國土空間規劃可安排不少于10%建設用地指標,用于有效保障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項目用地,縣相關部門對于鄉村旅游發展應根據上級部門文件精神給予一定支持。
(三)完善配套設施,優化旅游產品體系
根據各鄉鎮鄉村旅游發展現狀,開展道路、溝渠疏通、環衛設施、照明設施、污水處理、垃圾清理、停車場、旅游廁所、旅游咨詢點、旅游標識導覽等基礎配套建設工程,提升鄉村旅游發展環境。以特色精品桃果、優質稻米、設施花卉等產業為基礎,花海+休閑度假、田園+旅居、田園+養生度假模式、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旅游、果業+創意體驗等模式開展農旅融合,豐富鄉村旅游產品供給。打造一批以采摘、農事體驗、鄉村民宿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示范點,讓游客在欣賞田園風光的同時,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
下一步,我局將以產業發展為目標,持續深化農文旅融合,推動“泗陽鮮桃”“云渡桃雕”等特色產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聯動,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衷心感謝您對泗陽文旅事業的關心與支持,歡迎繼續建言獻策!
附件2
對縣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97號建議的答復
吳蒙蒙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非遺傳承老年化問題的建議”收悉,該建議從完善法規體制、講好非遺故事、推動非遺經濟轉化三個維度為泗陽非遺傳承發展建言獻策,充分體現了您對我縣非遺工作的高度重視。現結合我縣非遺工作實際,將非遺工作開展情況、建議落實情況回復如下:
一、強化制度保障,構建長效保護機制
我國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已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多層次、全覆蓋的法律法規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基礎性法律。《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進一步細化了傳承人權利義務、專項資金使用及活態傳承路徑。今年新修訂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旨在完善非遺傳承保護體系,激發傳承人積極性,積蓄后備人才資源。泗陽縣文廣旅局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屬地責任主體,依法履行非遺保護職責。在項目保護方面,建立四級非遺名錄體系,組織專家開展項目普查、申報評審及檔案數字化建設,對瀕危項目實施搶救性記錄和分類保護;在傳承人管理中,嚴格執行代表性傳承人認定標準,建立傳承人考核評估機制,通過發放傳習補助、組織培訓、搭建展演平臺等方式保障傳承權益,同時要求傳承人履行授徒傳藝、資料保存等法定義務。
二、創新傳播模式,講好時代非遺故事
一是推進數字場館建設。現有縣級非遺展館以靜態展示為主,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感,難以吸引年輕一代的興趣,我們將積極推動現代化非遺展館建設,引進VR/AR技術,讓參觀者能夠沉浸式體驗非遺項目。二是為傳承人提供發展平臺。積極推動傳承人參加省市展銷活動、傳統節慶活動,讓傳承人走出去;通過官方授牌、紀錄片拍攝等方式彰顯傳承人社會價值;建立傳承人技藝提升培訓體系,讓傳承人緊跟時代。三是豐富非遺活動形式。依托“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傳統節日”等節點,舉辦民俗文化展演、年貨大集、非遺進景區等活動。四是開設非遺興趣課程。與縣4所小學合作,讓淮海戲、云渡桃雕、工鼓鑼、剪紙成為學生第二課堂。
三、培育新興業態,激活新生非遺經濟
一是運用新媒體傳播。依托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推出“非遺故事”“手藝人直播”等欄目,以短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推廣非遺產品。二是推動“非遺+產業”融合。依托本地非遺資源,如云渡桃雕、泗陽膘雞、新袁羊肉、穿城大餅等,打造“非遺工坊”,推動“一村一品”產業化發展。目前,全縣已建成1家省級非遺工坊,1家市級非遺工坊,10家縣級非遺工坊。三是積極爭取各項資金扶持。積極爭取省級專項資金,2024年申請到云渡桃雕、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等省級專項資金11.9萬元,2025年力爭在泗陽膘雞、淮海戲、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等項目上申請省級專項資金23萬元。
為繼續做好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下一步我們將開展以下重點工作。一是對瀕危項目實施“一項目一策”搶救性保護;二是開發非遺文創產品,實施“非遺IP活化工程”;三是建立“非遺社會評估體系”,對貢獻突出的企業、傳承人給予榮譽表彰;四是啟動"非遺傳承青苗計劃",鼓勵傳承人與職業院校定向培養機制。
最后,衷心感謝您對我縣非遺工作的關心支持!我們將積極推動建議轉化為實際成效,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附件3
對縣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98號建議的答復
魯燕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拓展‘鄉土研學’賦能鄉村振興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縣圍繞生態農業、文化旅游兩大主題,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旅游資源,推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完善、經營策劃提升、市場宣傳營銷等,推動農文旅融合,助力我縣鄉村振興發展。
一、挖掘鄉村資源,建設有特色的鄉村研學基地
根據《泗陽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和《泗陽縣“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我縣以高質量規劃為引領,重點規劃建設一批農文旅融合項目,塑造自然與人文和諧輝映的“一核一廊四組團”全域魅力空間,即:一核,成子湖旅游度假區;一廊:“兩河”生態富民文旅廊道;四組團,工業旅游組團、生態文化組團、紅色旅游組團、鄉村旅游組團。
2022年盧集鎮成河村成功創建為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對發展桃果產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起到了積極示范作用,形成“兩片兩帶”產業布局與全鏈條發展格局。城廂街道小圩社區、王集鎮熊爸爸親子農場等一批極具潛力的農文旅融合項目實現快速發展,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
二、創新研學產品,打造主題線路研學課程
1.歷史文化研學
依托泗陽縣博物館、文化館等具有教育性基地,開發出“不止考古——探尋泗水古國奧秘”等主題研學活動,設置模擬考古挖掘、古文字解讀等互動性項目,挖掘泗水古國歷史文化。
2.生態科普研學
積極開發全縣生態旅游線路,挖掘成子湖、洪澤湖與大運河沿線文化資源,策劃推出“似水年華”系列生態旅游精品線路,串聯成子湖旅游度假區、媽祖文化園、楊樹博物館、城南植物園等重要點位,重點發展S245-S330沿線生態旅游集聚區,形成農業+旅游線路,擴大農文旅旅游品牌影響力。
3.農耕與非遺研學
依托盧集鎮桃果公園“泗陽鮮桃”品牌優勢,開發“從果園到餐桌”全鏈條研學課程,讓參與者親身體驗桃樹種植、果實采摘等農事活動,打造以桃文化為主題的特色農旅基地。同時,結合桃花節等節慶活動,豐富研學體驗。在云渡桃雕、泗陽剪紙等非遺項目集中區域,設立“非遺小傳人”研學點,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精湛技藝,并開展教學指導,讓學生們親手制作非遺作品,在實踐中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三、完善配套設施,構建全方位的鄉村研學體系
泗陽縣將持續加大鄉村研學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高標準建設專業化研學基地、實踐教學場所及游客服務中心,全面改善鄉村交通、住宿、餐飲、衛生等條件,為研學活動營造舒適、便捷的環境。在人才培養方面加強對研學旅游從業人員的系統培訓,著力提升其綜合素質與服務水平。此外,督促建立健全服務質量監督管理機制,規范服務流程,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機制和應急預案,強化對研學旅游活動的全程安全監管,全方位保障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的安全與舒適,推動鄉村研學旅安游高質量發展。
附件4
對縣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100號建議的答復
胡棟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花井’古井的恢復、保護及利用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首先感謝您我縣文物事業的關心與支持。“花井”于1984年被我縣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該井處于南劉集嘉華養豬場院內,文物本體保存完好。但井邊有污水池以及水溝和圍網,嚴重影響井內水質以及不利于文物的安全巡查。根據屬地管理的原則,我局將督促王集鎮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對古井周邊環境進行整治,疏通道路,對古井安裝安全圍欄,待條件成熟時開發利用。